
绿柳风中摆,新荷雨里摇。亭亭长玉颈,款款小蛮腰。乍现玲珑态,凭添妩媚娇。从来民国范,大美数旗袍。
说起旗袍,我们总会想起那些民国女子,她们身着华丽的旗袍,眼角眉梢皆带风情,举手投足之间无一不透露出东方女子的温婉与妩媚。
如今我们所说的旗袍,其实也基本是指民国经过改良后的旗袍。旗袍是在1929年,被国民政府定为了“国服”。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旗袍的黄金年代,那个时候的女子没有什么欧美的帅气风也没有什么所谓的韩国甜美风,她们仅仅是穿着一身旗袍,便将女子的优雅、性感、甜美全都囊括其中。
那个时候的女子柔美中又蕴含了一份温润,华贵又不失雅致,矜持又不失优雅,她们含蓄而又典雅,充满着中国女性独有的美丽和意蕴。
那个时候的女子对旗袍的喜爱是如今感受不到的,就如宋美龄女士,传言说她的旗袍有很多,至少都有50箱。
张爱玲的笔下也有着无数描写旗袍的语句,“束身旗袍,流苏披肩,阴暗的花纹里透着阴霾”这是她描写的上海40年代女性的穿着。
在她的笔下每个女人的旗袍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旗袍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旗袍在张爱玲的文章中无疑是具有一种符号化的意义。
如今我们对于旗袍美女的想象几乎都来源于影视剧中,剧中的女明星们虽然美丽,却不属于那个时代,历史终究是无法一模一样的重现的。
民国时期,在我们的记忆中能将旗袍演绎到极致的当属上海女人。她们有着江南女子的温婉与雅致,有着繁华都会小姐的聪慧精巧,上海女人将旗袍的韵味与自身完全融为一体。
一位为旗袍而生的女子,她的美一直被世人赞颂,可惜伊人早逝,年仅25岁,后来张曼玉饰演电影《阮玲玉》,也成为了如今的经典影像。
民国时期的电影皇后,民国的第一美女,她大多身着一身素色旗袍,却依旧美得如一只彩蝶,在影坛神奇地飘飞四十余。
她穿着旗袍总是会袒露小腿和小臂,旗袍的袖口几乎都缀有“蝴蝶褶”,这类旗袍也被称为“胡蝶旗袍”。